秦始皇与秦文化

题记:文化为何物?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叫文化,还说“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被 人们称之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第一个缔造中国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帝王,也创造出了熠熠生辉的“秦文化”,千秋伟业震惊古今中外,万世传闻而不朽。

秦始皇其人

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后来民间又形成了姓氏合一(见‘姓氏始源’、‘ 秦氏由来与秦姓分流’)。 夏朝 舜帝赐伯益姓嬴在先,周朝周孝王分封非子於【秦邑】称“秦嬴”在后,秦始皇袭职继位是非子的后裔孙,史书从习惯上说秦始皇姓嬴,史书又说非子是秦姓始祖,后裔以封国为姓,由此,说秦始皇姓秦也没说错。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名政,汉族人,秦庄襄王之子,秦由附庸国分封为诸侯国后的第三十一任国君(按:公元前897甲子,周孝王封非子於秦邑(即犬丘,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到公元前771庚午,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建功,由附庸国分封为诸侯国,附庸国历时126年。从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庚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诸侯国历时550年。见【中国历史年表】)。
公元前306乙卯,昭襄王继位,在位56年。“他的第一个儿子还在当太子期间就死掉了。于是太子之位便落到秦昭襄王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身上,安国君就是秦始皇的祖父,也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三十四位君王。(按:位是指个,任是指届)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又名子楚)排行居中,按照封建社会立嫡为长的原则,异人的政治地位在朝宫不高,被派到赵国做质子。吕不韦在赵国经商,家资豪富,发现了异人是安国君的儿子,果断的决定,拿出一半家产给了异人,进行政治投资,让异人拿这钱包装自己,结交天下的名流,结交天下的诸侯,没钱是办不成事情的” (见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接着,吕不韦又用重金收买华阳夫人(安国君的宠幸)的姐姐,利用她的关系去游说华阳夫人。叫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以后即使在昭襄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声价地位。向华阳夫人进言说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异人(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预谋牟取高官爵禄的野心,以异人作为进身阶梯,拢络巴结献殷勤将未怀孕的美女、能歌善舞的赵姬当礼品献给异人(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后来赵姬怀胎十月,生下了政,为异人(子楚)与赵姬之子(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生于正月,取名正,后来改正为政。古时习俗以母为姓以父为氏,秦始皇幼时又称赵政)。
政生在赵国,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子楚)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回到了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夫人信任,确立成为王位的继承人。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自此政开始踏上了他在秦朝的君王之路。
公元前251庚戌秦昭襄王卒,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
公元前249壬子,异人(子楚)继位,史称秦庄襄王。庄襄王一即位就任辅佐他的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此间,吕不韦权力财富显赫,为拢络人心,扩大他的社会影响,聚集(人才)门客三千人,组织史料,编纂了《吕氏春秋》。
公元前247(庄襄王三年),秦庄襄王卒,政继位为秦王。时年13岁,由于年幼,国政由太后(赵姬)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把持掌管,政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位重权高至极,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重温旧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偷情之事唯恐东窗事发,便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后来太后与嫪毐生下了两个私生子(据赵姬之不轨,推断衍生出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之说,满足痛恶贬骂“暴君” 之心理),而假宦官嫪毐据此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营私结党。嫪毐在雍城时间一长,建立了庞大的一股势力。
公元前238(秦王政九)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挥兵攻向蕲年宫。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了叛军。嫪毐又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防御,嫪毐叛乱失败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抓住。秦王政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将赵姬和嫪毐的两个私生子(同母弟)扑杀,随后免除了吕不韦的相职,赶出都城咸阳,放逐他的食邑洛阳。秦始皇登基亲政就显示出他的王者风范,处事果断和治国魄力、皇帝的威严。
两年后。秦王政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吕不韦被质问所逼饮鸩自杀。
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之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却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收回了成命,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辅佐朝政。
有资料说,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给自己规定要批阅文件一石才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60斤,当时还沒发明造纸,奏章文牒等都是写在串联的竹片上),由此可见秦始皇是个勤政务实的君王。“他二十一岁亲政,三十九岁统一中国。在十一年的统一过程中,他的一系列政策(用现在的术语概括,即‘政治路线’、‘军事路线’、‘人材路线’等等),都是英明的。统一后,直到他去世仅仅十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多项涉及到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的改革,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在如此短暂的生涯中,做了这么多重大的贡献” (摘自评论文章)。他确实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曾经四次视察(出巡)全国,在统一的第二年,第一次出巡北方,出于巩固边防抵御匈奴,鼓舞士气。(前210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病死在回来的路上。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的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石刻多是纪事统一功绩成就和进行各项改革的内容。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生前在秦王位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死,奸诈的赵高怕扶苏继承了皇位,自己不得宠信,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诏书,阴谋抑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继位。同时伪造遗诏杀扶苏、大将蒙恬。公元前209壬辰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在位三年。任赵高为相,在赵高的怂恿操纵下,昏暴无道,更肆凶虐,血腥镇压朝中功臣和自已亲人(‘杀王子12人,车裂公主10人’ 见[中国历史年表] 第209页)。秦失去颇得民心的扶苏与拥有威望的大将蒙恬、丞相李斯。秦朝崩溃的条件全部成熟。统治阶级、社会矛盾恶化,漁阳(北京密云)戌卒陈胜吴广起兵反,群雄纷起响应,天下大乱,陈、吳部在胜利中产生内乱,起义失败。紧接着小官吏刘邦、贵族公子项羽揭杆而起,势如破竹,赵高发起政变杀死胡亥,立胡亥之兄之子子婴,去帝号称‘秦王’。
公元前206乙未,秦子婴继位,刘邦大军攻至陕西西安,子婴无力抵抗,见大势已去,杀死误国误民的臣相赵高并灭其族,向刘邦投降,结束了他那只有46天的皇位。秦国至此灭亡。
灭六国统天下
当周王朝走向衰落时,各封国纷纷称王,地位与周王朝并论。各封国争霸,相互并吞,天下处于大混战局面。由于兵器的发展,战役空前惨烈。各国争霸并吞结果只剩下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强国。秦始皇继位之先,利用商鞅变法,国力迅猛发展壮大,为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政采用了灭六国的建议,实施策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攻燕、楚、齐消灭六国。
秦王政首先攻打目标是选择的赵国。当时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算最强,是秦王实现统一的一大障碍。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遭到赵国的抵抗而受挫。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国采取了扶植亲秦势力,逐步分化瓦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大灾荒,秦国灭赵得到天时的机会,派大将王翦率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领兵抵御,双方对持了一年。秦军未能取胜,使用离间计。王翦用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郭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闻谣言起疑,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此后,秦军攻赵如入无人之境,陷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地图降秦。赵国灭亡了。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统一了北方。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胁于秦国的强大军事威力,向秦进献出丽邑,割地维系不致亡国。时值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接受了献地。魏国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之时,秦王政令年轻将领王贲,率军攻打魏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不敢迎战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因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筑,固若金汤,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不得不投降。魏国灭亡了。
楚国疆域辽阔,物产富饶,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公子王孙贵族长期争权夺利,朝廷纷乱。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卒,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继位为哀王,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了。负刍继位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公元前226年,秦王政把住有利时机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开始了。秦王政令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令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兵临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进攻。他总结了李信轻敌的经验教训,采取屯兵操练,养精蓄锐,以逸待劳麻痹楚军。这样过了一年多,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而被调来抵抗秦军的楚国军队,斗志渐渐松懈消沉,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秦大将王翦抓住时机全军出击。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军在灭赵过程中,大军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臣将士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军即将向自己涌杀而来,却束手无策。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暗杀秦王的办法(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宣告失败,秦王受惊而恼怒,立即派兵大举攻打燕国。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死。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法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讨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同年,在南方灭楚的秦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国的版图。
公元前221年(秦王二十六年),秦王政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六国中的最后一国——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国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5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受此重创一直没有复强。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依赖母亲主国。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王后卒,后胜任宰相。秦国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黄金、珍宝,让他们回齐国里应外合。这些人积极地制造亲秦舆论。劝说齐王建应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秦齐是姻亲,不用备战抗秦,因此,王贲率军伐齐,长驱直入,攻破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秦始皇二十九岁时(公元前230年秦王十七年)灭韩、三十一岁时(前228年秦王十九年)灭赵、三十四岁时(前225年秦王二十二年)灭魏、三十六岁时(前223年秦王二十四年)灭楚、三十七岁时(前222年秦王二十五年)灭燕、三十九岁时(前221秦王二十六年)灭齐。秦始皇在他登上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定都咸阳。历史上并列“秦皇汉武” 。

兴帝制创帝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称为“君”或“王”。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觉得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他们引用“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自已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他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这不只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更新的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为了使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 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 等。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废分封建集权专制
秦始皇为了管理好国家,为子孙万代奠定坚实的基业,借鉴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一些利弊,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创建了自己独特而相当完整的一套中央集权专制体系。
设置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六郡。分别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
1.摊派徭役;
2.征收田赋;
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
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朝廷(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府,掌治宫室的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除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统一文字和货币及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文字,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到朝廷政令的畅通与实施。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期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拟编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际,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改革,起了重大作用。
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很不一致。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取消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以亩计,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未变。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治人伦厚风俗

人们都认为儒家是压迫妇女,强迫女子守寡不许再嫁的元凶。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倡妇女守节的,却是反儒派秦始皇。至今留传的秦始皇《会稽刻石》文字,给后人留下了他首倡节操的印证。有史记载,秦始皇在临死前的公元前210年,在全国各地巡狩。当他走到今浙江一带时,得知当地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经常发生逃婚事件,妇女死了丈夫可以再嫁。他认为这不符合封建道德和法制,便命人把诏令刻在石头上,不许再发生类似事件。这便是所谓《会稽刻石》。其中有这样几句:“有子而嫁,倍死不贞”,意思是指责那些再嫁的寡妇:带着儿子改嫁,这是背叛丈夫的不贞行为。又说:“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意思说,女子如果因为不满男方而另找对象,是淫荡的伤风败俗的行为,将来她的儿子都可以不认母亲,别人发现了杀掉她也无罪。秦始皇在《会稽刻石》中还明确表示:妇女守贞绝非一件普通的小事,而是关系天下“嘉保太平”的大事。
《会稽刻石》还说,“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思说,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
秦始皇的《会稽刻石》,明白地把自己的意识摆在了封建卫道者的立场上。他在四川地区选择了一个典型,这是当地一位世代富豪之家,资产巨万。她丈夫死后,由寡妇独自支撑家业,不再改嫁。秦始皇把她树立为全国提倡妇女贞节的典型,为该寡妇专门筑了一座“女怀清台”,以表彰守节的榜样,后人据此演绎出“贞节牌坊”。
秦始皇对一些不贞的妇女,还进行了处罚,甚至对自己的生身母亲也不留情。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大臣吕不韦的爱姬,后来吕不韦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预谋,送给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后来生下了秦始皇。庄襄王卒,赵姬才三十多岁。秦始皇即位后,赵姬和吕不韦偷情时有来往。吕不韦害怕事情败露,便又向赵姬(当时已是太后)推荐了假宦官和他鬼混。赵太后和嫪毐生有两子。此事后来被秦始皇发觉,勃然大怒。立即诛灭嫪毐三族,又置吕不韦于死地,把自己的母亲软禁起来,把赵姬生的两个同母弟装在囊中扑杀了。由此可见秦始皇对不贞行为严励惩罚的意志,和对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所作的“行同伦” 的规定。

秦始皇与万里长城

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其中有的修在内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与一些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为防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秦国早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堑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筑上郡塞”以御赵。秦昭襄王时,还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根据这些长城修筑的实际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御匈奴南下侵挠掳掠,筑造一条规模更大的长城(军事防线)是十分必要的。灭六国后,(公元前214)开始修筑长城。
有人撰文说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劳命伤财,千里之地到处有尸骨的惨剧。传说还有“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故事,(其实故事的毛坯源自“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左传·襄公23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杞梁妻得知丈夫战死悲痛交加,据此移植而来),更有甚者清人杨廷烈撰《房县志》中说: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如此种种传说实是离奇,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修筑长城的认识理解程度,所产生的无奈埋怨。纯属杜撰其事以危言耸听。
有学者在史料中得出印证,“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修建长城,有如此壮大的力量不需征伐徭役,他们是完全可以完成的。而这也与史料中从未记录有为修长城而征伐徭役是一致的。对“刑法严酷”一说,史料中除记录有司马迁为将陈胜、吴广的反叛,说成是被逼无奈的揭竿而起的壮举,而杜撰的一句:“天下苦秦久矣!”……真正经得起推敲的秦始皇以“刑法严酷”,残害民众的实例,几乎一件都没有!相反,我们却可以从史料中找到,秦始皇将一批“滐治不直”的狱吏,罚往边关,去修长城的记录”!
绵延万里的长城,人们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不屈之精神的象征” ,秦始皇时期所修长城是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缮,完善了西起临三北(今甘肃山尼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秦以后多个朝代都修筑过长城。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古军事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如明长城,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长城的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起来,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种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烽火台的布局十分讲究,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秦长城是秦文化的组成部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除发挥军事上的作用外,对中原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长城将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疏交通修驰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次年(前220)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史称秦驰道,著名的有9条: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秦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秦直道等。
《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可知驰道宽度为五十步(约今69米),道旁每隔三丈(约今7米)种青松一株,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统一了车轨。对于促进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带动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国道”。秦驰道工程浩大,是中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有资料说,9条“国道”中的直道全长900公里,此道在长城之内的路面宽60米至80米,长城外的路面宽164米。最宽处可供100辆马车并排行进,其宽度是今天世界上任何高速公路都望尘莫及的。直道又是可与长城媲美的边防军事设施(快速调集军队、运输物资),是世界上最早、最长、最宽的超级“高速公路”。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初步形成了全国交通网络.

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秦朝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位置在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对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收效甚微,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战争的胜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成功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为取得战事的胜利创造了优良条件,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自开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遗福于后世,它展示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此项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郑国渠始建于秦始皇元年 (公元前246年),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泾水含有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粮食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六斛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维护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社会局面。
自秦以后,历代在秦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凿与维修,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郑国渠从设计、技术、效益方面评估,在我国水利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检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的最古老而且现在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工程主体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前科技基本上是空白,能把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测绘出水系图谱;还沒有发明火药,就以火烧石使岩石曝裂,凿穿五玉垒山引水,总结出治水“深淘滩,低作堰” 的“三字经” 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的八字真言。这些,直到20世纪仍被奉为水利工程的圭臬。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今还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的功能,是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滔滔不绝的堰中水,流过2250多年历史,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社会效益。

焚书坑儒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又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诽谤朝政,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同时也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听从李斯的进言,下令销毁除《秦纪》、医学、卜筮、种树(农业)之书以外,所有列国史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皆焚毁,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面,罚四年筑城劳役。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而议论(诋诽)现在朝政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就是焚书事件。
后来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
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事件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秦始皇为保长生不老,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因此,方士侯生、卢生之徒,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还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史称“坑儒”。 当今历史学家得出如下的结论,“秦始皇只焚了书,并没有坑儒(坑的是方士,不是读书的儒生),至少他在咸阳活埋的那四百六十多人中有三百多人是方术之士。我们不能因为秦始皇残暴,就把所有的坏事都推到他的身上”。历史上把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称为“焚书坑儒。

阿房宫真伪

史料称,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了,而在统一六国期间,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统一之后,开始修建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据史书记载,阿房宫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修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东汉史学家斑固在《汉书.贾山传》中记载:“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于此”。其实从《汉书》开始阿房宫的规模就有被放大、形容夸张了的嫌疑。
史传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但并没提及阿房宫。现在考古发现,所谓“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
文人们笔下生花,臆想构思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离宫别馆,弥山跨台,辇道相属”,景色蔚为壮观。传说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后世人这种翩翩浮想基本上是《阿房宫赋》文词所引发,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在文人笔下如身临其境,是非常宏大壮观的建筑群。其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大。这都是人们想向中的传说而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漫长的专业考察,2006年论证:考古队以每平米五个探洞这样密集的探查下,除了发现土夯之外,没有其他。为了不疏忽,专门把土质送到显微镜专家那里检测,但依旧没有发现因焚烧而产生的碳化物。在考察过程中,只有在咸阳宫旧址上确实发现了焚烧的痕迹,相传的当年项羽烧阿房宫,仍归是人们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从来就没有被烧毁的证据。根据历史资料所记录的时间上来看,得出最后可信度很高的结论:几千年来人们所传说的阿房宫,秦始皇征七十万人力用了四年时间只建好了坚如磐石的土夯(地基)就死了,修建阿房宫的工匠又被调去修建秦始皇陵。后来秦二世为了完成先皇遗愿,打算建完阿房宫,而当时各地已经开始纷纷起义,战火四起,最终还是没有建成,仅完成地基而已。

关于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埋藏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有学者说,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而秦始皇陵显示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史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5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实物展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和王者的威仪。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全面的考古勘察,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其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陵(和出土文物)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人类文化的历史宝库,展现了2000多年前华夏人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了人类的“世界奇迹” ,今天我们华夏民族仍引以为自豪。

秦始皇功过是非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一大例证。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现在某些人一说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把秦始皇千刀万剐。这种仇恨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对残酷镇压的暴烈手段的一种恐惧,是习惯思维所传承。
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压榨人民、劳命伤财’ 的一大列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非生产性投入,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浪费。
“阿房宫” 则是秦始皇奢侈腐化、荒淫无道的又一大例证。任何时代的人民都盼望统治者英明、务实、勤政,都期待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由于上述世人皆知的“罪状” ,顺理成章,秦始皇成了万劫不复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了。事实上,秦始皇的形象,是那些儒生们贬斥坏的。因为儒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体系(利益意识)有着对立冲突甚至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在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贬踏言论下(以“罪状” 为口实),秦始皇岂有不成“残暴”“腐败”“ 无道”的典型?把所有的坏事都落在他身上。如果抛开历史年代和当时社会局面的前提、如果抛开实质只论现象、如果凭感受的情感善恶去评论秦始皇、如果人云亦云好人尽是好,坏人尽是坏,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专家学者们评论秦始皇肯定他的作为如是说: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影响较大的概约如下几点: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传播文明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郡县长官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国家管理的标准模式;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筑秦驰道.大大改善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加强统一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评论家们还说:“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是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来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如今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焚书坑儒’的实质就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学派林立,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极端混乱,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法家的手段,这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 。
“‘儒生’咎由自取,因为战国末期,方士吃香,不少‘儒生’干起了方士的活儿,竟把秦始皇也骗了几回。而事实上,坑了几百个‘儒生’后,秦始皇的政府机构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儒生。所谓“焚书”,因涉及中国统一后的“思想去向”,主要烧的是六国官书之类,汉兴之后,学统并未中断。这些,近世史家多有辨析”。
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七个强国和几十个小国,诸侯纷争并吞,领土分割,长期战乱无以消除狼烟,秦始皇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第一个统一了中国,造就了国家大统一格局。
“秦始皇善于用人,军事才能不如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还有评论说:
(1)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平政的帝王(政治上平等)。见章太炎的《秦政记》“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
(2)中国第一个依法办事的帝王。见章太炎《秦政记》“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料也,用人依然”。
(3)中国第一个天下为公的帝王。见柳宗元《封建论》“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4)中国第一个推行标准化的帝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
(5)中国第一个修筑高速公路(驰道宽50丈)的帝王。
(6)中国第一个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帝王。如“灵渠”。
(7)中国第一个注重质量的帝王。用人的质量;长城的质量;秦陵的质量;灵渠的质量;陶俑的质量,这些方面的质量令世人叹为观止。
(8)鲁迅先生讲:“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毛泽东评论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 1965年6月13日,毛泽东在接见胡志明时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见《毛泽东之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4) 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引自《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页)
(5)1973年毛泽东写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  1973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也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修筑了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引自《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1—452页)

正本清源还历史原貌

秦始皇和他的时代已经远去,秦文化在中国古老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永恒的印记。部份所谓“正统的”、“传统的” 史书对秦始皇与秦文化的论述众说纷纭斑驳迷离,随着考古的意外发现和专家学者们的长期潛心研究,终于将误传的历史真实地还原。
一、秦始皇不是吕不韦之子。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而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把焦点放在了吕不韦的身上。他们认为吕不韦在邯郸献姬中有可圈可点之处”。 “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种记载,所以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 。
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秦始皇是异人(庄襄王)之子,因此这桩公案起源于《史记》,都是司马迁惹的祸。(在《吕不韦列传》说是吕不韦之子、在《秦始皇本纪》说是庄襄王之子,各执一词,出尔反尔)引起后世的人们争论不休”。
“从秦始皇的出生开始,一直到他继承王位为止,史书没有记载异人对嬴政的身世有过怀疑” (引自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有学者发表文章说:“秦始皇嬴政是在赵姬嫁给异人一年以后出生的,后人为了把嬴政说成吕不韦的儿子,才有怀孕12个月这种离奇的传说”。 学者方舟子第一次提出了自己对《史记》的看法:“其实以现代的眼光看,《史记》算不上严谨的史书”。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秦史专家、研究所陈所长答记者问:“司马迁一人写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对于史料的取舍自然有严格的标准,最可信的史料,多用于本纪和表的撰述中,信用度较低的史料,保留于列传当中。司马迁把可信的史料和访问的传闻都记录了下来是他的严谨”。陈所长强调,“在文化上大家要牢记孔子的‘多闻阙疑’,推断是要有前提的,不同的角度推断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 “但学界根据当时的‘礼法’,还是更倾向于《秦始皇本纪》的记事,即嬴政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
二、焚书坑儒说
历史学家钱穆说:“关于‘焚书’,我想说明两点。其一,当一个王朝、一个政权刚刚建立,人心浮动,反对派的势力强大,新政权还很不稳固的时候,实行一定的言论管制,限制并焚毁一些对于新政权不利的书刊,是无可厚非的。后来的好多王朝也都实行过类似的政策。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目的就和秦始皇‘焚书’的意思相同,清代也对许多书籍实行过禁毁,只不过是严厉的程度与採取的手法有些不同而己。
‘焚书’成为秦始皇的一种罪过,是被后人所夸大了的。秦始皇的焚书,其实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凡书都烧,而是分成三类:第一类,凡是东方六国的历史书一律都烧,这是因为历史书里会有许多对秦朝不利的记载,所以他才断然采取了这种手段。第二类,对一般的社会科学、诸子百家的书籍,是只烧百姓手里有的,其目的是想愚化黎民百姓,让百姓们头脑简单,更容易受他的统治。第三类,凡自然科学,诸如医药、种植一类的书一概不烧。秦始皇当时的目的一是压制不同思想,二是实行愚民政策,而不是像今天有人所说的是想‘毁灭文化’。
说到‘坑儒’,事实就和人们通常所想的距离更大了,首先这个‘儒’字是什么意思。战国时期,‘儒’字可以称孔子、孟子的那个学派的人;同时也可以泛称学者、文化人,例如对于庄子,就有人称他是‘小儒’。被秦始皇所坑埋的那些究竟是什么人呢?是术士,是一群宣传炼丹吃药,上山下海求仙,用长生不死之说以欺骗、蛊惑人心的骗子,在当时以这种‘方术’成名的人有羡门高、正伯侨、徐福,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卢生、侯生、韩众等等。他们欺骗秦始皇,说能给秦始皇弄来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给了他们好多钱,他们弄不来长生不死之药,而且还在下头议论秦始皇。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说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说秦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秦始皇每晚批阅文件,批阅不完多少斤竹简、木牍就不睡觉;说像他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成仙呢?说了后他们便卷铺盖逃跑了。他们所批评的秦始皇的一些毛病,不能说不对;但他们是由于没有办法向秦始皇交差,没有办法掩盖他们的骗术不灵而发这种牢骚的。所以秦始皇大为震怒,便把留在咸阳的一些类似的人捉起来,加以拷问。这些人相互牵引,越扯越多。秦始皇从中圈定了四百六十多个,把他们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山区。当时的坑儒谷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对此我们第一要说明,引发这场灾难并被秦始皇活埋的主要是那些因推销‘长生不死之药’而惹秦始皇震怒的术士,而不是一般念孔孟之书的儒生。是不是这四百六十多人中也杂有窗体顶端儒派人物。因说不满秦始皇的话而被杀不能排除,但整个事件的起因与儒派无关”。
“说秦始皇‘坑儒’的人,还有一个理由,他们认为太史公虽然没有点名所坑者是儒者,但却点明其为‘生’,而‘儒者皆号生’,所以,‘生’即‘儒者’。 这是明显的断章取义。司马迁《史记》索引中说:‘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汉代以前,方术之士也可以叫‘生’的” (见《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
“汉武帝的独尊儒家,机会使儒家 学派借着政治力量,把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全部排除,儒学思想尽成了中国人唯一法定的正统思想。在当时还看不出独尊儒家的影响,但长久下去,中国人的想象力和灵性,逐渐地被这个单一而保守的思想僵住,直到二十世纪,长达两千余年。 正因为汉武帝独尊儒家,汉以后的“儒家”们持续的丑化秦朝,而吹捧汉朝。儒家的这些作为,遗害千年,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真面目。现在,依然有“儒家”的后来人们诬蔑秦始皇。经常有人问中国最大的文字狱是哪个朝代,很明显,中国最大的文字狱是汉朝的独尊儒家。但是,因为儒家在中国的今天依然占主导地位,这个真相少人知道”。 (摘自网上文章)
三、阿房宫没有修成。
《阿房宫赋》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既然已被楚霸王放火烧掉,事隔几百年后还能“还原”在诗中、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写生画来,是否是假设或想向?有资料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沒修成烧毀之说就不能成立了。相关内容见本文“阿房宫真伪”
四、秦始皇墓未被盗毀
《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
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
据考古家们漫长时间的考察,配合现代科技(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的探测,秦始皇墓室至今完好无损。探测到两处盗墓坑道痕迹,盗墓者还未打通和找到地宫(墓室)。
有资料说,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王,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下了这座神秘莫测的地宫。如果有朝一日被发掘,必然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秦文化的丰富内容震惊全世界!

结束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是圣贤不可能没有一点过错,更何况有复杂的身世和有伟大的建树的历史人物秦始皇。笔者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审视秦始皇,秦始皇是人不是神,他能完成大业,与他的先祖们几十代人的卓越努力是分不开的,才造就了秦国崛起一统天下的业绩。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秦始皇本人的人格力量。他审时度势,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因而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
中国特色的“法治”往往需要一个铁腕人物,一个政治、军事强人。在国人看来,一个平易近人、感情丰富,或者一个慈悲为怀,懦弱无能的君王根本无从承担起推行“法治”的重任。秦始皇少年时代的苦难经历,扭曲的家庭生活,父亲为了地位弃他而不管,母亲图寻欢作乐给他的尊严蒙上的耻辱,过“早地对宫廷深处尔虞我诈的内幕的了解,促使他不再相信人的善良和人的诚实。使他很自然地向荀子、韩非的“人性恶”的说教靠拢,以法家的意志来统治国家。产生了人们所谓的“暴” ,个人性质的“暴”和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因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不得不借助暴力来完成激烈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暴”,实质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与秦始皇个人无多大关系。
历史总被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和写史人个人的好恶观支配着, 相信了他们也就相信了历史。尽管他们中有的把秦始皇骂得狗血淋头,然而还有不争的事实存在:秦始皇没有杀功臣,也没有分封自己的儿女(史记说他有十八个儿子)用这两条对比历代统治者流,秦始皇比他们更伟大!

(《中华秦氏总谱》)编撰中心收集整理
2008.10.25.

Comments are closed.